若要體驗七股潟湖之美,最好的方式就是由港口搭乘竹筏遊潟湖。竹筏在平靜的潟湖緩緩前進,
穿梭在佈滿蚵架的水道中,放眼望去,遠處的沙洲上整齊地立著一列木麻黃,映在波光粼粼的湖
面,天空中偶而飛過成群的鸕鶿,完全是水鄉澤國的悠閒景觀。純樸的漁民,有的在整理蚵
架,有的撒網捕魚,有的在撈拾海菜,而釣客們也悠哉地在等魚兒上鉤,與四周的沙洲潟湖構成
一幅安祥的漁村風情畫。
通往紅樹林
台灣海峽是七股瀉湖的屏障,離岸沙洲(網仔寮汕) 一邊是台灣海峽,另一為七股瀉湖
四面環海的沙洲,適當緩衝外海的風浪,相對保障漁民在瀉湖內作業的安全。
導遊說!台灣海岸這裡的沙是最細的,光著腳丫感受一下,細細被呵護的感覺...
這好像是虱目魚吧!我也不清楚,就晾在海邊
(船隻晃動得很厲害,所以這些鸕鶿拍得不是很清楚)
鸕鶿是一鸕鶿是一種有遷移行為的候鳥,牠們每年10月下旬,由高緯度的北方飛到長江以南的湖泊及金
門越冬,次年3月底,才又陸續飛返長江以北地區繁殖。鸕鶿無論夏季在繁殖區或冬季在越冬區,其生活
習性都是群聚的。屬日行性鳥類,白天聚集洲渚,晚間群飛到樹林上層過夜。
鸕鶿主族群在出巢前,會有一隻成鳥先飛赴覓食的金廈海域略作觀察,待折返後,整個族群才開始列隊
出巢。起初離巢時,大批的鸕鶿在棲木的上空紛飛雜亂無章;但飛行一小段時間之後,隊伍隨即逐漸成
形;出巢的隊伍會編列成「∣」字形或「人」字形。
鸕鶿回巢的時間常會因天候環境、潮汐、海域等情況而有不同。回巢的隊伍較常見的是「人」或「─」
字形隊伍,大多由亞成鳥領航。陸續分隊飛抵夜棲地時,會在棲木上空盤旋,之後成群飛落到湖面清洗
身上鹽分,然後瞬間很有次序的飛起,紛紛返回棲木。
分為單獨與群體補魚二種。日間零星停棲在各水體中的鸕鶿,以單獨潛水捕魚為食;群體捕食以來回尋
覓或繞圈子圍捕等兩種方式。另有捕食的行為模式,係漂浮水面時,伸展雙翼遮蔽光線誘引魚兒,而加
以捕食。育雛時,親鳥會將魚存放喉中,讓雛鳥伸長頸子到嘴中取食
羽毛構造是鸕鶿適合在水中沉浮的特性。其內部羽毛為細軟白羽,有保溫作用;外部羽毛透水性好,潛
進水中捕魚時,可增加比重,容易沉入水中。通常潛水深度為水面下1~3公尺,潛水時間約20~65秒
,最常見的為35±5秒。若潛水達9.5公尺深時,潛水時間也有到71秒的記錄。
鶿頸長達34公分,威嚇時,會把頸仰後,表達嚇阻的意涵。在湖面悠游時,頭嘴會稍上揚,全部往同一
方向前進。鸕鶿在棲木或沙洲停棲休息時,個體間的距離極為靠近,經常緊縮頭頸,終日甚少移動身
軀。若遇猛禽如鵟盤旋其上空時,會驚起飛離,但若猛禽己停棲在附近的樹梢上後,則又紛紛返回。
■休息
鸕鶿飽食後,常在覓食海域的沙洲停棲休息。由於尾部油脂腺不發達,停棲時,經常會揮動雙翅來瀝乾
身上的水分,作為減少體重、再次起飛的準備。休息時也常張開大嘴,達到散熱目的。另外,鸕鶿也常
群體在棲木休息,休息的時間通常都很長,時時大半天了還是毫無動靜。
參考資料:鸕鶿生態研究計畫(莊西進 許永面 李慶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