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

 


二水鄉古名「二八水」,為濁水溪與清水溪交界成一「八」字聞名,是水的故鄉。然自古台灣第一長河


濁水溪氾濫不定,有惡溪之名,建圳導引每每失敗,後來得一神祕的真實人物「林先生」指導鄉民以


「籠仔篙土工法」築圳才得以成功。旋即消失的林先生留下無限餘韻與想像,成就八堡圳傳奇。



據傳古人每逢圳渠築成後,通水時為祈求通水能順利灌溉農田,會雇人在水道前頭跑,然後將水由閘門


引入稱為「跑引水」,跑引水時急步如飛的人與大水爭道,兇險異常,能不淹死者幾稀。



二水位於集集線第一站,盛產香甜白柚與各式蔬果,螺溪石硯冠絕天下,松柏嶺上台灣獼猴自成王國,


八堡圳宏偉開闔,特色非凡。二水每年秋收後皆舉辦「跑水祭」,遙祭先人開墾的艱辛與豪情。今年是


八堡圳完工第300年,希冀擴大舉辦「跑水節」邀請全民攜手來二水鄉一遊。


 




 



 



 



 



 


古詩云:西塞山前白鷺飛,桃花流水鱖魚肥,青箬笠,綠簑衣,斜風細雨不須歸。詩中提到簑衣,可見簑衣由來已久。在農業社會中,簑衣沿用了一千多年,直到民國四、五十年代,才由塑膠雨衣取代。

穿過簑衣的人,一致的感受是-笨重、難受,工作時礙手礙腳。一套簑衣可分成上下兩截,上衣寬肩,便於揮動手臂工作;下截部分像圍裙,長度及膝,至於腳步就要赤裸了。據葉老先生說,穿簑衣最難受部分,莫過於頸部了,簑衣的領子,又粗又硬,若是穿著薄衣服,再穿簑衣,渾身可就刺痛難堪了。然而習慣成自然,在沒有更好的替代品之下,就沒有選擇的餘地了。此外穿簑衣要戴上斗笠,配備才算齊全,否則雨一來,也會成為一隻落湯雞。所以古詩中才將「青箬笠、綠簑衣」排成對句了。



 



 



 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秋露園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3) 人氣()